导语:
《指南》对数学认知领域提出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的目标,强调幼儿数学学习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在去小学化的大环境下,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幼儿在生活场景中学习、解决问题呢?
一、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的数学应该怎么教?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数字还是图形,孩子所接触的都是抽象的概念。用游戏化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是幼儿园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老师要将数学教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件中引导孩子学习,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到形式、内容都实现生活化。
1、目标:激励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生活化可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励幼儿从生活中寻找事物间量、数等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利于幼儿学习的生活化环境,促进幼儿间进行讨论,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
例:教师在给幼儿分发加餐食物时,可以通过在盘子上标注数字,让幼儿将相应数目的食物放进相应数字的盘子里,并在过程中注重对幼儿进行鼓励启发,提高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掌握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的相关应用的意识,增强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式:把传统游戏“升级”成数学活动
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普遍很高,并且游戏的趣味性很强,老师们可以利用它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的身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如“老狼老狼几点钟”是传统的幼儿园游戏,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教师可以把“圈”作为游戏的道具,改变传统游戏中的“逃走”,变成“躲进羊圈得到保护而不被抓走”,这一游戏玩法的改变让幼儿产生了新鲜感,又容易接受,会积极参与到游戏中。
大小不同的圈是引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关键:一个小圈躲一只羊,一个中圈躲两只羊,一个大圈躲三只羊,不同数量的羊可以选择几个羊圈呢?要解决问题,学习变成幼儿的活动力,从大小两种圈到大、中、小三种圈,体现了活动由易到难的发展。
3、内容:日常生活场景都可“数学化”
采用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游戏进行数学教学,幼儿数学教学必须贴近于生活,才能培养幼儿感知数量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例:以《逛公园》为主题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幼儿在逛公园的同时注意比较雕塑、花、树等的大小和形状,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数学的形状、空间、集合等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同时教师注意在比较的活动中注意物体的数量不要太多,最好少于5个,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比较的操作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孩子们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要在学习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材料和环境,在提供区角环境和材料时,要分析材料的可玩性和空间的开放性,要关注其游戏性。
由柠檬猫设计的数学类教具新品-窗边,以幼儿日常生活场景中最常见的窗户为切入点,用积木把窗户变成了有趣的、多任务、多阶梯的数学空间与逻辑游戏。
1、融入幼儿生活,将数学游戏生活化
在积木上绘制窗边的情景图画,变成了孩子们可以把玩的游戏材料。开窗,关窗,把孩子们最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融入了孩子们的数学空间与逻辑游戏之中。
结合多等级、多种游戏方式任务卡的设计,促使孩子们在逐级完成窗边任务的过程中,计数、逻辑判断、空间思维、策略运用、大局观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2、数学游戏与建构游戏碰撞,发展多元能力
有研究表明,幼儿建构积木模型的复杂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他以后的数学成绩。窗边游戏中,每块积木都包含3个属性既窗户的开关、颜色、方向,幼儿要根据骰子的结果将积木进行搭建,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小方块千变万化的同时,体会独自建构、合作建构、竞争建构的真意,激发幼儿的空间想象、空间建构持续探索的愿望。
3、单人、双人均可进行游戏,提升逻辑思维与社会协作能力
单人游戏,孩子可轻松入手、自主设置任务进行游戏,或根据任务卡挑战,不断选择、旋转手中的窗口积木,再到兼顾的2面、3面、甚至4面的窗口数要求,不断调整积木的摆放形式,直到完成四面任务,独立完成游戏的过程中提升逻辑判断、空间思维等能力。
双人游戏,幼儿会经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协助同伴完成任务,发现需要调整自己已有摆放的不舍,又慷慨解囊兼顾大局,进一步考验了孩子们的空间逻辑,更促进了同伴间真正的合作:有协商,有交换,有提出建议,有采纳,更有完成任务时共同收获的喜悦。
结语:
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时刻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幼儿,尊重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真实问题,抓住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最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